兼职副院长这一角色,在高校治理体系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却也伴随着独特的职业挑战——如何在行政事务、教学科研与个人生活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成为衡量其履职能力与职业幸福感的关键标尺。不同于专职管理者的单一职责路径,兼职副院长往往需要在“学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间频繁切换,这种多重角色的叠加,使得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极易模糊,甚至出现“时间碎片化”“精力透支”“角色冲突”等普遍困境。因此,探讨兼职副院长在日常繁忙中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有效策略,不仅关乎个体职业发展,更直接影响高校治理效能与团队氛围。
一、角色叠加下的“时间贫困”:兼职副院长的工作负荷来源
兼职副院长的“繁忙”并非简单的“任务多”,而是源于多重职责的“交叉挤压”。一方面,作为行政管理者,需承担学院发展规划、制度建设、资源协调、师生服务等事务性工作,从会议决策到文件审批,从项目申报到危机处理,这些工作往往具有“时效性强”“突发性高”的特点,难以完全用固定时间表规划。另一方面,作为学者,教学科研是立身之本,备课、授课、指导学生、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任务同样占据大量精力,且学术工作需要“沉浸式思考”,频繁的行政事务介入极易打断研究思路,降低产出效率。此外,部分兼职副院长还需参与跨部门协调、社会服务等延伸工作,进一步压缩个人时间。这种“行政+学术+社会”的三重叠加,导致时间被切割成无数碎片,难以形成整块的深度工作时段,更遑论为生活预留稳定空间。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角色冲突”。当行政决策与学术立场出现分歧时(如资源分配向行政事务倾斜可能影响科研投入),或当管理职责要求牺牲个人时间(如紧急会议占用周末家庭活动)时,兼职副院长往往陷入“职业责任”与“个人需求”的两难。这种冲突若长期得不到疏解,不仅会导致工作倦怠,还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形成“工作-生活”的恶性循环。
二、平衡的核心逻辑:从“时间管理”到“能量管理”
传统的平衡理念强调“时间分配”,即通过优化日程表、提高效率来“挤出”生活时间。但对兼职副院长而言,时间资源本就稀缺,单纯追求“时间平衡”反而可能加剧焦虑——因为行政事务的突发性、科研工作的创造性,决定了时间表永远存在“不可控变量”。真正的平衡,应转向“能量管理”:通过科学分配精力、优化资源整合、建立清晰边界,实现不同角色间的“动态协同”。
能量管理的核心在于“识别优先级”与“设置止损点”。行政工作需聚焦“紧急且重要”的核心任务(如政策落实、危机应对),避免陷入“事务性忙碌”;学术工作则需保证“深度投入”的整块时间(如每周固定3-4小时用于课题研究),减少碎片化干扰;生活领域则需设置“不可突破的底线”(如每日1小时陪伴家人、每周半天完全断开工作),确保个人精力得到及时补充。例如,某高校兼职副院长通过“四象限法则”划分任务:将行政事务中的“日常审批”授权给助理,将“学生培养”中的“事务性指导”交给研究生团队,仅保留“战略规划”“关键决策”等核心工作亲自处理,从而释放出30%的时间用于科研与家庭。
三、实操策略:构建“三位一体”的平衡体系
(一)模块化时间管理:让工作“有序可循”
面对碎片化的工作场景,可引入“模块化时间管理法”:将一天划分为不同功能模块,每个模块专注特定类型任务,减少角色切换成本。例如:
- 上午9:00-12:00:行政模块,集中处理会议、文件审批、部门协调等需要即时响应的事务;
- 下午14:00-17:00:教学科研模块,用于备课、授课、课题研讨或论文写作,确保学术工作的连续性;
- 晚间19:00-21:00:弹性模块,根据当日任务优先级,或处理未完成的行政事务,或阅读文献、与学生线上沟通,或完全留作个人时间。
周末可设置“缓冲模块”,如周六上午处理一周工作复盘与下周计划,下午及周日完全脱离工作,专注于家庭或个人爱好。这种模块化划分并非僵化的“时间表”,而是通过“功能分区”提升单位时间效率,避免“工作与生活相互渗透”。
(二)授权与协作:让团队成为“精力缓冲带”
兼职副院长常陷入“事必躬亲”的误区,认为亲自处理所有事务才能保证质量。但实际上,有效的“授权”既能提升团队效率,又能释放自身精力。例如:
- 行政事务授权:将常规性工作(如数据统计、活动组织)交由行政助理或教研室主任负责,明确权责边界,仅保留审核权;
- 科研协作:组建课题组,将数据收集、实验操作等基础工作分配给团队成员,自己聚焦研究方向设计与成果提炼;
- 跨部门协同: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任务,主动牵头建立协作机制,通过定期会议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劳动。
授权的关键在于“信任+机制”:既要相信团队成员的能力,也要建立清晰的考核标准与沟通渠道,确保工作质量可控。某理工科学院兼职副院长通过“项目负责制”将3个横向课题交给青年教师牵头,自己仅提供方向指导与资源协调,不仅完成了科研指标,还培养了团队骨干,实现了“双赢”。
(三)边界设定与心理调适:让角色“有序切换”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离不开清晰的“边界意识”。这种边界不仅是时间上的“物理隔离”,更是心理上的“角色切换”。可从三方面入手:
- 物理边界:在家设立专门的工作区域,工作时不进入生活区(如卧室),下班后关闭工作邮箱与通讯软件,减少“线上工作”对生活的侵蚀;
- 沟通边界:明确告知同事与家人自己的“非工作时间”,如“晚间21:00后仅处理紧急事务”,避免无休止的工作打扰;
- 心理边界:建立“角色切换仪式”,如下班后散步10分钟、听一段轻音乐,或与家人共进晚餐时主动放下手机,帮助大脑从“工作模式”切换到“生活模式”。
此外,还需接受“平衡的不完美性”:行政事务的突发性决定了生活计划可能随时调整,关键在于“动态调整”而非“苛求完美”。当工作与生活发生冲突时,优先级判断需基于“长期价值”——如家庭团聚的幸福感、学术研究的可持续性,往往比短期的事务性工作更重要。
四、平衡的价值:从个体效能到组织生态
兼职副院长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并非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关乎高校治理效能的“组织议题”。当管理者自身处于失衡状态时,决策质量、团队士气、师生满意度都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反之,一个能够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副院长,往往能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形成“高效能-高幸福感-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从个体层面看,平衡让兼职副院长避免了“ burnout”(职业倦怠),保持了职业热情与创新活力;从团队层面看,管理者的生活态度会潜移默化影响团队文化,形成“重视效率也关怀生活”的组织氛围;从高校治理层面看,兼职副院长作为连接行政与学术的“桥梁”,其平衡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真正的教育治理,需要的是“有温度的管理”与“有深度的学术”的有机统一。
平衡不是静态的“五五开”,而是动态的“可持续”。兼职副院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节奏,既不因工作挤压生活,也不因生活懈怠职责。唯有将工作与生活视为相互成就的“生态系统”,才能在繁忙中找到从容,在责任中收获幸福,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目标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