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纪检人员作为基层监督体系的重要力量,其专业化能力直接关系到监督执纪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不同于专职纪检干部,他们往往承担着原岗位与纪检工作的双重职责,时间精力有限、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突出,这使得系统化提升自身专业化能力不仅是履职尽责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兼职不专”难题的关键路径。
专业化能力并非单一维度的技能,而是涵盖知识储备、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系。对于兼职纪检人员而言,首先需要构建“纪法+业务”的双重知识框架——既要精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熟悉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监察法等法律法规;又要深入了解所在单位的业务流程、风险点,避免监督陷入“两张皮”。其次,实践技能包括问题线索处置、谈话突破、证据收集、报告撰写等核心能力,这些能力的缺失往往导致监督流于形式。此外,政治素养是根本,需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以及保密意识、底线思维等职业操守。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兼职纪检人员履职的专业基石。
系统化提升专业知识,需打破“碎片化学习”的局限,建立“分层分类”的学习机制。基础层面,应将党纪法规、纪检监察业务知识纳入常态化学习计划,通过“晨读+夜学”、专题培训、线上课程(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学习微课堂”)等方式,构建“法规条文+案例解读”的立体化认知。例如,学习《纪律处分条例》时,不仅要掌握“六项纪律”的具体要求,更要结合近年来本系统、本领域发生的典型案例,理解“纪法衔接”的适用逻辑。进阶层面,需聚焦“监督重点领域”,如工程建设、资金使用、选人用人等,针对不同业务板块的廉政风险点,开展“靶向学习”。某省纪委监委曾组织兼职纪检人员参与“业务领域风险图谱绘制”,通过梳理权力运行流程,明确监督的关键环节,使专业知识与业务实践深度融合。同时,建立“知识更新”机制,及时跟进最新政策法规(如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避免“用旧尺子量新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是提升能力的最佳途径。兼职纪检人员应主动参与“以干代练”,在实战中淬炼技能。一方面,争取参与问题线索核查、专项监督等机会,从“旁听”到“主责”,逐步承担谈话笔录、证据调取、初核报告撰写等具体任务。例如,在参与某单位公款吃喝问题核查时,需先梳理财务报销流程,重点核查发票真伪、陪同人员清单、会议记录等证据,掌握“从账目找疑点、从谈话挖线索”的技巧。另一方面,推行“案例复盘+模拟演练”机制,对已办结的案件进行“回头看”,分析监督执纪中的不足(如谈话策略不当、证据链不完整),并通过模拟信访接待、模拟谈话场景等方式,提升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某央企纪检组定期组织“模拟案卷评查”,让兼职纪检人员扮演“审理干部”,对案卷中的程序合规性、证据充分性进行“挑刺”,在实践中补齐短板。
专业化能力的核心是“人的专业化”,职业素养的提升是根本保障。政治素养方面,需通过“第一议题”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确保监督执纪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纪律意识方面,要时刻绷紧“保密弦”,严格遵守“八小时外”行为规范,杜绝“灯下黑”。沟通能力是兼职纪检人员的“软实力”,既要善于与被监督对象沟通,通过“谈心谈话”了解思想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也要学会与群众沟通,畅通“信、访、网、电”举报渠道,让监督更接地气。某地乡镇兼职纪检员创新“田间监督”模式,利用农闲时间与村民拉家常,收集民生领域腐败问题线索,既拉近了距离,又提升了监督实效。此外,需培育“工匠精神”,对每一份初核报告、每一份谈话笔录都精益求精,避免“差不多”心态,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系统化提升不能仅靠个人“单打独斗”,组织层面的支持至关重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为兼职纪检人员搭建“成长平台”:建立“导师帮带”制度,由专职纪检干部“一对一”指导,帮助其快速进入角色;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将专业化能力提升纳入年度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兼职纪检人员给予表彰或优先晋升机会,激发学习动力。同时,推动“资源共享”,建立纪检监察业务“资料库”,收录典型案例、工作指引、优秀范本等,方便兼职人员随时查阅。某省开发的“纪检监察智慧学习平台”,整合了法规库、案例库、试题库,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有效解决了兼职人员“学什么、怎么学”的困惑。当然,个人主动性是内因,兼职纪检人员需树立“本领恐慌”意识,主动规划学习计划,利用碎片化时间“充电”,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实现从“被动履职”到“主动作为”的转变。
兼职纪检人员的专业化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工程”,而是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程”。唯有以知识为基、以实践为要、以素养为魂,在组织支持与个人努力的结合中不断精进,才能让兼职不“兼功”,监督不“缺位”。当每一位兼职纪检人员都能成为懂纪、懂法、懂业务的“行家里手”,基层监督的“神经末梢”才能真正活起来,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