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纪检员作为基层监督体系的重要补充,其监督效果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落地成效。不同于专职纪检员的系统化履职,兼职纪检员以“嵌入式”“近距离”为特征,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着“前哨”角色,但其履职效果受限于身份特殊性、专业能力与制度保障等多重因素,呈现出显著的“双刃剑”效应。深入分析兼职纪检员监督的优缺点,探索针对性改进路径,对提升基层监督质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兼职纪检员监督的积极价值:延伸触角与激活神经末梢
兼职纪检员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扎根基层”的天然属性。他们多为单位内部业务骨干或基层党员,熟悉本领域、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和人员关系,能够精准捕捉“微腐败”“潜规则”等隐蔽问题。例如,在村级监督中,兼职纪检员往往是本村村民,对集体“三资”管理、惠民政策落实等情况了如指掌,能及时发现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问题,弥补了专职纪检员“人地生疏”的短板。这种“熟人监督”模式打破了信息壁垒,使监督触角延伸至传统监督难以覆盖的“神经末梢”。
从成本效益看,兼职纪检员制度在不增加编制压力的前提下扩充了监督力量。当前基层纪检组织普遍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困境,兼职纪检员的加入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以机关单位为例,各部门兼职纪检员承担起本部门的日常监督职责,形成了“专职统筹+兼职落实”的监督网络,实现了监督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避免了“两张皮”现象。
此外,兼职纪检员的“柔性监督”特质具有独特价值。他们以“身边人”身份开展监督,更容易获得群众信任,使监督工作更具亲和力。在信访接待、线索摸排等环节,群众更愿意向兼职纪检员反映问题,从而拓宽了线索来源渠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监督方式,既减少了监督对象的抵触情绪,又增强了监督的渗透力,推动了监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现”转变。
二、兼职纪检员监督的现存短板:能力瓶颈与制度困境
尽管兼职纪检员在基层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履职效果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集中体现在“三不”问题:
一是“不愿监督”的动力不足。 兼职纪检员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本职工作,监督职责多为“额外负担”,导致精力分散。部分兼职纪检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担心“得罪人”“伤和气”,对发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在“熟人社会”中,监督对象多为同事、领导,人情关系、利益关联进一步弱化了监督意愿。此外,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监督成效与个人晋升、评优评先等关联度低,兼职纪检员缺乏履职的内生动力。
二是“不会监督”的能力短板。 纪检监督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党纪法规、财务审计、谈话技巧等多方面知识。然而,多数兼职纪检员未经系统培训,对监督程序、证据收集、问题处置等环节掌握不深,容易出现“监督泛化”或“监督盲区”。例如,有的兼职纪检员仅能发现表面问题,却难以深挖背后的利益链条;有的在线索处置中程序不规范,导致线索流失或处置不当。专业能力的不足,直接制约了监督效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是“不敢监督”的权威受限。 兼职纪检员在单位中多处于“从属地位”,缺乏独立的监督权限和话语权。面对同级或上级领导的不当行为,往往因“位卑言轻”而选择妥协。尤其在“一把手”监督中,兼职纪检员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监督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制度保障的缺失也加剧了这一困境——兼职纪检员的履职边界、免责机制等尚未明确,一旦监督中遭遇阻挠或打击报复,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
三、提升兼职纪检员监督效果的改进路径:赋能与保障并重
破解兼职纪检员监督效果的瓶颈,需从“能力建设、机制创新、制度保障”三方面同步发力,推动其从“有名无实”向“有能有效”转变。
其一,构建“靶向式”培训体系,破解“不会监督”难题。 针对兼职纪检员的专业短板,应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机制。一方面,开展“理论+实务”专题培训,重点讲解党纪法规、监督流程、信访处置等核心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实战能力;另一方面,推行“导师帮带”制度,由专职纪检员结对指导,通过跟岗学习、参与案件办理等方式,帮助兼职纪检员快速掌握监督技巧。同时,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定期组织业务研讨、经验交流,促进监督能力持续提升。
其二,完善“激励-约束”双机制,破解“不愿监督”难题。 一方面,强化正向激励,将兼职纪检员履职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体系,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并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明确责任追究,对不履行监督职责、瞒报漏报问题的兼职纪检员,依规严肃处理,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此外,探索建立“监督容错”机制,明确履职免责情形,为兼职纪检员“撑腰鼓劲”,消除其后顾之忧。
其三,强化“制度性”保障,破解“不敢监督”难题。 一方面,明确兼职纪检员的监督权限和履职边界,赋予其查阅资料、谈话提醒、线索上报等必要权力,确保其“有权监督”;另一方面,建立“回避制度”“保密制度”等,规范监督行为,避免人情干扰。同时,畅通保障渠道,对兼职纪检员因履职遭遇打击报复的,及时介入处理并给予保护,确保其“敢于监督”。此外,推动监督数字化赋能,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廉情数据库”,通过数据比对、异常预警等技术手段,辅助兼职纪检员精准发现问题,弥补个人能力不足。
兼职纪检员的监督效果,本质上是制度设计与个体能动性的结合产物。唯有通过专业化赋能、制度化保障、数字化支撑,才能让其“近距离”优势转化为“深层次”监督效能,成为基层政治生态的“净化器”与“守护者”。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背景下,激活兼职纪检员的“监督细胞”,对于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既需要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支撑,也需要基层实践的创造性探索,最终实现监督效果与治理效能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