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挂职队伍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激活人才活力的特殊机制,近年来在基层治理、产业帮扶、政策落地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支队伍的实际状况却暗藏隐忧:部分挂职干部“挂名不挂责”,兼职人员“兼职不兼心”,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等问题正消解其制度价值。这些问题看似局部,实则牵动着人才效能的发挥与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容小觑。
一、队伍结构失衡:能力与需求的错配
兼职挂职队伍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补位”,但当前结构性矛盾突出。从来源看,部分单位将挂职视为“福利”或“镀金通道”,优先安排年轻干部或闲置人员,导致基层急需的产业规划、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领域专业人才匮乏,反而挤占了本应用于培养骨干的挂职名额。从年龄结构看,“两头多中间少”现象明显:临近退休干部“过渡型挂职”占比高,经验丰富但精力有限;刚入职青年干部“体验式挂职”比例大,实践能力不足,而40岁左右的中坚力量因本职工作繁忙,难以深度参与。更关键的是专业错配——经济部门干部被派驻农业村,技术型人才被安排从事行政协调,这种“专业不对口”不仅降低了履职效率,更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隐性浪费。
二、履职效能虚化:形式主义侵蚀初心
兼职挂职队伍的“兼职”属性,本应是灵活性的体现,却异化为“责任稀释”的借口。调研发现,部分挂职干部存在“三重三轻”倾向:重“经历”轻“实绩”,将挂职履历视为晋升筹码,对实际工作敷衍了事;重“短期”轻“长效”,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速效项目”,对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工作避而远之;重“对上”轻“对下”,汇报材料“数据亮眼”,但群众反馈“问题依旧”。某县乡村振兴挂职干部团队在半年内提交12份调研报告,却未解决一个村集体产业空心化问题,此类“纸上挂职”现象并非个例。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兼职人员因“双重身份”导致责任模糊:原单位认为“人在编不在”,接收单位觉得“编在人不管”,最终陷入“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监管真空。
三、管理机制缺位:考核与激励的双重失灵
兼职挂职队伍的健康运转,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但当前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短板。考核方面,“唯时长论”“唯材料论”依然盛行——挂职满一年即视为“合格”,汇报材料厚度等同于工作实绩,缺乏对实际贡献的量化评估。某省对挂职干部的考核中,“群众满意度”指标权重不足15%,而“会议出勤率”“报告完成率”却占60%以上。退出机制更是形同虚设,部分干部因“挂职期间无重大过错”长期滞留岗位,甚至出现“挂职变任职”“挂职变常任”的违规现象。激励层面,“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突出:表现优秀的挂职干部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未获优先考虑,而兼职人员因“非正式编制”,往往被排除在福利体系之外,导致“干得没动力,混的没压力”。
四、保障体系薄弱:权责与资源的双重失衡
兼职挂职人员普遍面临“权责不对等”的困境:被赋予推动地方发展的重任,却缺乏相应的决策权、资源调配权;要求快速融入新环境,却在住房、交通、子女教育等基本保障上遭遇“隐形门槛”。某地科技挂职干部为推动企业技术升级,需协调专项资金,但因“非本单位编制”,在项目审批中连列席会议的资格都没有,最终只能通过私人关系“化缘”办事。更深层的问题是,挂职单位对兼职人员的投入存在“机会主义”——既希望其带来外部资源,又不愿承担培养成本,导致“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矛盾。这种保障缺失不仅挫伤了积极性,更让部分有能力的人才对挂职望而却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兼职挂职队伍的“小问题”,实则是人才治理体系“大病灶”的缩影。破解困境,需从三方面发力:其一,建立“需求导向”的选派机制,打破“单位平衡”“论资排辈”,让专业人才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其二,构建“实绩导向”的考核体系,引入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估,将“解决了多少问题”作为核心标准;其三,完善“权责对等”的保障制度,明确挂职人员的决策边界与资源权限,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得利”。唯有如此,才能让兼职挂职队伍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理论与实践、城市与乡村的“活力纽带”,在高质量发展中释放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