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取消兼职的消息在民航业引发连锁反应,这不仅是单一企业的组织架构调整,更是后疫情时代航司劳动力弹性收缩的缩影。对于依赖兼职岗位补充收入、积累经验的员工而言,被动等待岗位恢复显然不是最优解。在行业变革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主动重构职业价值、拓展多元赛道,才是应对“取消兼职”冲击的核心策略。民航业员工需打破“航司依赖症”,将单一岗位技能转化为可迁移的职业资本,在更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中寻找新机会。
东航取消兼职:行业调整与个体冲击的双向映射
民航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与人力密集型交织的行业,其劳动力结构始终与宏观经济周期、油价波动、政策调控紧密相关。疫情三年,航司普遍面临巨额亏损,通过缩减非核心岗位、优化用工结构成为降本增效的常见手段。东航作为国内三大航之一,取消兼职的决定背后,是航司对“固定成本+弹性用工”传统模式的反思——兼职岗位虽在旺季缓解了人力压力,但在淡季或突发危机时,反而成为难以快速削减的隐性负担。从行业趋势看,未来航司可能更倾向于“核心员工全职化+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模式,将客户服务、地勤保障等环节交由专业化第三方机构,这直接压缩了传统兼职岗位的生存空间。
对个体而言,兼职岗位的价值远不止“额外收入”。对于许多刚入行的年轻人,东航兼职是接触民航业、积累服务经验的跳板;对于中年员工,兼职则是平衡主业与家庭、实现收入补充的重要途径。岗位取消后,部分员工可能面临“收入断层”与“经验归零”的双重困境:既失去了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又因兼职履历的碎片化难以形成清晰的职业竞争力。这种冲击并非东航独有,而是民航业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个体若不能及时适应行业变化,便可能在转型浪潮中被边缘化。
内部转岗:依托航司资源的“存量优化”
面对兼职取消的冲击,东航员工首先可探索内部转岗的可能性。航司作为大型国企,内部岗位体系复杂,从飞行、乘务、机务到地勤、票务、行政,存在大量跨部门流动的机会。内部转岗的核心逻辑是“技能复用”,例如,兼职地勤人员可凭借客户服务经验竞聘全职值机岗位,兼职票务员则可转向销售支持或客户关系管理岗位。东航内部通常设有“人才池”和转岗培训机制,员工可通过内部招聘平台、直属领导沟通等渠道,主动表达转岗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内部转岗需提前做好能力储备。航司全职岗位对稳定性、专业性要求更高,兼职员工若想成功转型,需在兼职期间主动积累全职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例如,兼职期间可参与航司内部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民航地面服务证书、危险品运输证书等),或通过轮岗熟悉不同业务模块的运作逻辑。此外,建立内部人脉网络同样关键——与全职同事、部门领导的良好沟通,能及时获取岗位空缺信息,增加转岗成功率。对于无法转岗的员工,航司通常会提供离职补偿或再就业指导,善用这些资源也能降低转型成本。
外部拓展:民航技能的“跨界迁移”
当内部转岗空间有限时,民航员工的职业眼光需跳出航司体系,探索外部行业的跨界可能。民航业培养的“服务基因”与“应急能力”,在多个领域都具有独特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将隐性技能显性化、行业化适配。
高端服务业是民航员工的重要转型方向。航空服务对沟通能力、情绪管理、细节把控的要求,与酒店管理、高端零售、私人管家等领域高度契合。例如,东航兼职乘务员积累的客户服务经验,可无缝对接五礼宾服务、高端会务接待等岗位;地勤人员的行李分拣、中转协调能力,则适用于大型会展的物流管理或跨境电商的仓储运营。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升级,高端服务业对“有服务意识、懂礼仪规范”的人才需求激增,民航员工只需补充行业知识(如奢侈品销售技巧、宴会服务流程),便能快速适应新岗位。
物流与供应链行业是另一大潜力赛道。民航货运与快递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在操作流程、时效管理、应急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共通点。东航兼职货运人员可转向顺丰、京东物流等企业的地面操作岗,或利用对航空运输规则的了解,进入跨境电商企业的物流规划部门。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人才缺口扩大,具备多语言能力、熟悉国际航空货运规则的员工,在外向型企业中更具竞争力。
新兴领域则为民航员工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例如,低空经济(无人机物流、通用航空)正在崛起,其运营模式与传统民航有相似性,但更侧重场景化应用;智慧机场建设需要大量既懂民航业务又掌握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民航员工若能补充Python、数据分析等技能,可切入智慧交通、机场信息化等领域。跨界迁移的核心是“拆解技能”,将民航工作中积累的“问题解决能力”“流程优化意识”转化为新岗位的“核心竞争力”,而非简单复制民航经验。
技能升级:应对未来职场的“硬通货”
无论选择内部转岗还是外部拓展,技能升级都是应对“取消兼职”冲击的底层逻辑。传统民航兼职岗位的技能价值正在被稀释,唯有构建“核心技能+辅助技能”的能力矩阵,才能在就业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数字化能力是当前最迫切的升级方向。民航业正加速向“智慧民航”转型,从值机自助化、行李追踪数字化到航班调度智能化,数字化工具已渗透到各环节。员工可主动学习Excel高级函数、数据可视化工具(如Tableau)、基础编程语言(如Python),或考取相关认证(如阿里云大数据分析师、华为数字化人才认证)。例如,兼职票务员若掌握数据分析技能,可从简单的机票销售转向航旅数据运营,为航司提供用户行为分析报告;地勤人员若熟悉物联网设备操作,可参与机场智能监控系统的运维工作。
跨领域能力则能打开更多职业可能性。民航员工可结合个人兴趣,学习心理学(提升客户沟通效果)、法律知识(航空法、劳动法合规)、小语种(服务国际航线或跨境电商)等辅助技能。例如,懂日语的乘务员可转向日企在华客服主管,兼具民航知识和法律背景的员工可进入航空保险理赔领域。技能升级并非盲目追求数量,而是要围绕“目标岗位”精准突破,形成“民航经验+新技能”的差异化优势。
灵活就业:构建多元化的“收入组合”
在传统就业岗位收缩的背景下,灵活就业成为部分员工的过渡选择。灵活就业并非“临时工”的代名词,而是通过多元收入来源分散风险、积累资源的职业策略,关键在于选择合规、可持续的灵活就业形式。
平台经济为民航员工提供了丰富的灵活就业机会。例如,利用航空服务经验入驻高端家政平台(如天鹅到家),提供“航空式”家庭服务;加入知识付费平台,分享民航出行技巧、航空安全知识等内容;在旅游平台担任“航空体验官”,测评航班服务并撰写测评报告。这类灵活就业的优势是门槛低、时间灵活,但需注意平台合规性,避免陷入“零工经济”的权益保障陷阱。
自主创业则是更高阶的灵活就业形式。民航员工可依托行业资源,创办航空主题自媒体、民航培训工作室,或提供航空礼仪、应急培训等服务。例如,东航兼职乘务员可开设“空乘技能培训课”,帮助求职者提升面试通过率;地勤人员可组建“机场地面服务外包团队”,承接小型航司的地勤保障业务。创业风险较高,但若能精准切入细分市场,也能实现从“打工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跨越。
结语:从“岗位依附”到“能力自立”
东航取消兼职,表面是岗位的消失,实质是劳动力市场对“单一技能依赖”的警示。民航员工若将职业安全绑定在某一企业、某一岗位,终将在行业变革中陷入被动。真正的职业安全感,来源于“能力自立”——将民航经验转化为可迁移的技能资本,以开放心态拥抱跨界可能,以持续学习应对未知挑战。在民航业复苏与转型的双重机遇下,主动打破思维边界、重构职业价值,方能在“取消兼职”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