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担任榆次乡镇党委书记,这一特殊身份既是对干部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探索。在时间精力有限、事务繁杂的双重约束下,如何实现高效履职,成为摆在每一位兼职书记面前的核心命题。高效工作的本质,并非简单的时间堆砌,而是以精准的角色定位、科学的资源整合、创新的工具应用为支撑,将“兼职”的身份优势转化为“实干”的治理效能。
一、身份认知:明确“双重角色”的履职坐标系
兼职乡镇党委书记的特殊性,在于“本职工作”与“乡镇主责”的双重叠加。若陷入“顾此失彼”的误区,既会荒废本职专业,又难让乡镇工作落地见效。因此,首要任务是构建清晰的“角色坐标系”——既要立足本职岗位的专业高度,又要扎根乡镇治理的实践深度。
例如,若本职工作涉及政策研究,可将其转化为乡镇发展的“政策智库”,为乡村振兴争取更多制度红利;若本职在企业管理,则能将市场思维引入乡镇产业规划,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高效衔接。榆次部分乡镇通过“书记项目”机制,让兼职书记的本职资源与乡镇需求精准对接,如某高校兼职书记依托科研团队,帮助辖区农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了“专业所长”与“基层所需”的有机统一。角色不重叠,目标才一致;定位不模糊,履职才不跑偏。
二、时间管理:构建“碎片化时间”的集约化模型
兼职书记的时间往往被切割成“本职工作时段”与“乡镇服务时段”,传统“全天候坐班”模式显然行不通。破解之道在于打破时间线性思维,建立“清单化+模块化+弹性化”的集约管理模型。
清单化是基础:将乡镇工作拆解为“日常事务”(如会议协调、文件审阅)、“重点任务”(如项目建设、信访维稳)、“应急响应”(如防汛抗旱、安全生产)三类,按“紧急-重要”四象限排序,确保核心任务优先落地。例如,每周固定3个“乡镇工作日”,集中处理需现场办公的事务;其余时间通过“线上云办公”处理文件流转、政策研判等事务。
模块化”是关键:将同类事务整合处理,减少角色切换成本。比如将每月的村民代表会议、企业座谈会、党建联席会集中安排在同一天,避免“多次往返乡镇”;利用午休、通勤等碎片时间,通过“学习强国”平台、乡镇工作微信群了解基层动态,实现“移动办公”。
弹性化”是保障:预留20%的“应急缓冲时间”,应对突发状况。榆次某兼职书记通过“每周预留半天机动时间”,成功化解了两起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群体纠纷,避免了“小事拖大”。时间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填满每一分钟”,而是“让每一分钟产生价值”。
三、资源整合:打通“跨域协同”的赋能通道
乡镇治理的复杂性,单靠兼职书记“单打独斗”难以胜任。高效工作的核心密码,在于激活“本职单位+乡镇党委+社会力量”的“三维资源池”,实现从“个人发力”到“协同破局”的转变。
本职单位是“资源后盾”:主动将乡镇发展需求纳入本职工作范畴,争取政策、资金、人才支持。例如,某国企兼职书记推动本单位与乡镇签订“帮扶协议”,投入200万元改造辖区道路,同时组织技术骨干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实现了“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乡镇党委是“战斗堡垒”: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党委议事会”“部门联席会”明确班子成员分工,让专职副书记、乡镇长聚焦日常事务,兼职书记则把更多精力放在“战略规划”“资源链接”等“关键处”。
社会力量是“活力源泉”:借助乡贤理事会、行业协会等平台,引导企业家、返乡青年参与乡镇建设。榆次某乡镇通过兼职书记牵线,引入3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5000亩,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化学反应”,让分散的“点”连成赋能的“链”。
四、能力适配:以“问题导向”补齐基层经验短板
多数兼职书记缺乏长期基层工作经验,这是履职的“先天短板”,但若能以“学习者”姿态快速补位,反而能成为“创新者”。高效工作的前提是“懂基层”,而懂基层的核心是“懂群众”。
沉浸式调研是“必修课”:用1-2个月时间走遍辖区所有行政村,记录“民情日记”,梳理出“群众最盼的3件事”“最难解决的3个问题”“最想发展的3项产业”。某兼职书记通过调研发现,辖区老人因“不会用智能手机”无法享受线上医保服务,随即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数字助老”培训,解决了200余名老人的“急难愁盼”。
导师帮带制是“加速器”:由经验丰富的乡镇干部、村支书担任“实践导师”,传授群众工作方法、矛盾调解技巧。例如,面对征地拆迁等复杂问题,导师会指导“先算‘经济账’再算‘感情账’,先解决‘合理诉求’再化解‘不合理预期’”的工作思路,避免“一刀切”引发矛盾。
创新思维是“突破口”:将本职领域的先进理念引入乡镇治理。如某法律领域兼职书记推动“法治文化广场”建设,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漫画、案例,让群众“抬头见法、低头学法”;某医疗领域兼职书记组建“流动医疗队”,每月定期为偏远山村提供体检、诊疗服务,基层工作不怕“没经验”,就怕“没方法”;不怕“有问题”,就怕“不思考”。
五、数字赋能:借力“智慧治理”提升响应效率
在数字化时代,兼职书记更要善用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让“高效”插上“翅膀”。榆次区已搭建起“基层治理智慧平台”,兼职书记可通过“数据驾驶舱”实时掌握辖区人口、产业、治安等动态,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线上会议提效率:利用“腾讯会议”“钉钉”等工具,召开“跨区域项目对接会”“线上政策培训会”,减少往返时间成本。某兼职书记通过视频会议,与省农业农村厅专家团队远程会商,确定了辖区“高寒山区冷凉蔬菜”种植方案,3个月内推动项目落地。
网格管理强感知:依托“网格化+数字化”体系,通过“榆次网格通”APP实时接收网格员上报的事件,从“群众找上门”变为“服务送上门”。例如,某村因暴雨导致道路塌方,网格员第一时间上传照片,兼职书记立即协调交通、应急部门赶赴现场,2小时内恢复通行,数字工具不是“取代”群众工作,而是“延伸”服务触角,让治理更精准、更及时。
兼职担任榆次乡镇党委书记的高效工作,是一场“时间管理”与“治理创新”的双向奔赴。它要求干部既要有“跳出本职看乡镇”的全局视野,又要有“沉下身子解民忧”的务实作风;既要以“资源整合”破解“人少事多”的困境,又要以“数字赋能”提升“善作善成”的能力。这种模式不仅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源头活水”,更探索出了一条“干部多岗位锻炼、治理多维度提升”的新路径。当每一位兼职书记都能将“兼职”的“短期性”转化为“履职”的“长效性”,榆次乡镇的振兴蓝图必将在高效实干中加速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