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作为连接基层医疗与三级医院的枢纽,承担着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急危重症初步救治及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能。其院感防控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更影响着基层医疗体系的公信力。然而,当前二级医院普遍面临院感兼职人数不足的困境,这一看似“人员配置”的细节问题,实则已成为威胁患者安全的隐形杀手。院感兼职人员的短缺,导致日常监测流于形式、防控措施执行走样、突发感染事件响应滞后,最终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暴露于不必要的感染风险之中。
院感兼职人员是二级医院院感防控体系的“神经末梢”。不同于三级医院设有专职感控科与配备充足专职人员,二级医院受限于规模、编制及资源,往往依赖临床科室护士、医生或行政人员兼任院感工作。这些兼职人员需承担多重职责:日常环境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效果评价、手卫生依从性督查、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医务人员防护培训、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上报、突发感染事件应急处置等。他们的工作贯穿患者诊疗的全流程,从门诊挂号到病房护理,从手术室操作到医疗器械消毒,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成为感染传播的突破口。例如,一名兼职院感人员需同时负责3-5个科室的感控工作,每日仅完成基础的环境采样与手卫生督查就已耗时近4小时,对于科室内部的消毒隔离流程细化、医务人员操作规范培训等深度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导致二级医院院感兼职人数不足的原因是多维度的。首先,资源投入与功能定位不匹配是核心矛盾。二级医院在财政补贴、人员编制上长期处于“夹心层”地位——既要承担三级医院的部分转诊压力,又面临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限制,院感防控作为“隐性效益”的投入,往往被置于优先级靠后的位置。某省卫健委调研显示,二级医院院感兼职人员配置平均仅为0.8人/千张床位,远低于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根据规模配备专职人员”的隐性要求(通常建议≥2人/千张床位),且兼职人员多未接受系统化感控培训,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其次,职业发展路径模糊导致吸引力不足。院感兼职人员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上缺乏独立通道,往往需“临床+感控”双线作战,却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导致优秀人才不愿加入,现有人员流失率高。再者,管理层认知偏差加剧了问题严重性。部分二级医院管理者将院感防控视为“合规性任务”而非“安全性刚需”,认为“只要不出大事就行”,忽视了兼职人员不足带来的“小问题累积成大风险”的隐患。
院感兼职人数不足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但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从短期看,日常监测的缺失直接导致感染风险积压。例如,某二级医院因兼职人员仅每周抽查1次手术室空气消毒效果,未能及时发现空气净化设备滤网老化问题,导致3名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经基因测序确认为同源耐药菌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与医疗费用(人均额外支出超8000元),还引发家属对医院技术水平的质疑。从长期看,防控措施执行不力会助长耐药菌传播。二级医院作为基层抗生素使用的主要阵地,若兼职人员无法有效开展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临床医生经验性用药、过度用药现象将普遍存在,加速“超级细菌”的产生与传播。更深层次来看,院感兼职人员的短缺削弱了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新冠疫情初期,不少二级医院因缺乏专职感控人员,在发热门诊布局、防护物资使用、隔离流程规范等方面屡屡出错,既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风险,也延误了早期病例的识别与隔离。
破解二级医院院感兼职人数不足的困局,需从“增量、提质、赋能”三方面协同发力。在“增量”上,政策层面应明确二级医院院感兼职人员的最低配置标准,并通过“专项财政补贴+编制倾斜”鼓励医院增加专职岗位。例如,可参照“优质服务基层行”评价体系,将院感兼职人员数量与资质纳入二级医院评审核心指标,倒逼医院重视投入。在“提质”上,需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兼职人员开展“临床感控融合”专项培训,重点强化其在科室感染风险评估、重点环节防控(如导管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实操能力;针对医院管理者开展“感控与医疗质量”专题研修,提升其对院感工作价值的认知。在“赋能”上,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减轻工作负担。例如,推广智能手卫生监测系统、院感病例自动预警软件、消毒设备物联网监控系统等,通过技术替代人工重复劳动,让兼职人员聚焦于风险分析与干预改进。此外,可探索“区域感控资源共享”模式,由县级医院感控中心统筹辖区二级医院的院感质控、人员培训与应急支援,形成“分散配置、集中管理”的高效网络。
二级医院院感兼职人数不足的问题,本质上是基层医疗资源分配与安全意识滞后的缩影。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补齐人员短板,更是筑牢基层医疗安全防线的必然要求。唯有让院感兼职人员“配得齐、干得好、有奔头”,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守护患者安全的“前哨兵”,让二级医院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发挥更可靠的作用,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安全、有效、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这不仅是医疗质量的提升,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