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党支部书记,作为连接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神经末梢”,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基层党建的根基稳固。然而,“兼职”二字背后,隐藏着因精力分散、经验不足或认知偏差导致的工作失误与疏忽风险——这些看似细微的疏漏,可能削弱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甚至影响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背景下,兼职党支部书记必须清醒认识到:身份的“兼职”不等于责任的“减负”,反而更需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防范风险,确保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不同于专职党务工作者,兼职党支部书记往往承担着繁重的业务工作,党务时间被“挤压”成“碎片”。白天处理业务报表,晚上组织三会一课,周末参与志愿服务,这种“双线作战”的状态,极易导致工作“赶进度”“走过场”。比如,有的同志因业务会议冲突,将组织生活会压缩为“视频打卡”,党员之间缺乏思想碰撞;有的因时间紧张,学习材料依赖“二手转发”,对党的最新理论理解停留在表面;有的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因流程不熟而简化考察环节,为党员队伍埋下隐患。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对兼职党务工作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既要在“业务赛道”上争先进,又要在“党建阵地”上守好责,任何一方的松懈都可能引发连锁风险。
工作失误与疏忽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但核心在于“三个脱节”。一是“形式与内容脱节”。部分兼职书记为了“完成任务”,将组织生活开成“读文件会”“念报告会”,党员参与感不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仅满足于“原文传达”,不结合本单位业务实际谈体会、抓落实,导致党建与业务“两张皮”。二是“管理与关怀脱节”。兼职书记往往熟悉业务骨干的工作表现,却对党员的思想动态、生活困难了解不多。有的党员因家庭变故产生思想波动,未能及时发现疏导;有的流动党员长期失联,仍保留组织关系,影响党组织凝聚力。三是“标准与能力脱节”。兼职书记多数是业务领域的“行家里手”,但党务工作有其特殊规律。比如,在党费收缴中,因政策掌握不细出现错算漏算;在换届选举中,因程序不严谨导致结果无效,这些看似“低级”的错误,实则反映出对党务工作规范性的忽视。
风险的产生,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兼职党支部书记的党务培训资源相对匮乏,专业指导不足,许多工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同时,部分单位对兼职书记的考核存在“重业务轻党建”倾向,导致其精力向业务倾斜。主观上,少数同志存在“兼职就是兼责”的误区,认为党务工作是“额外负担”,甚至将“兼职”视为“免责理由”——出了问题,有“业务忙”当借口;面对困难,有“不专业”当挡箭牌。这种认知偏差,本质上是对党建工作政治属性的不理解:基层党建不是“软任务”,而是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硬支撑”,任何疏忽都可能损害党的形象,削弱党的执政根基。
防范风险,需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在“精准发力”中提升工作质效。首先,要树立“党建与业务一盘棋”思维。兼职书记应善于从业务工作中挖掘党建元素,比如在重大项目推进中设立“党员先锋岗”,在技术攻关中开展“党建联建”,让党建工作成为业务发展的“助推器”而非“额外负担”。其次,要推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将年度党建任务分解为“理论学习、组织生活、党员管理、服务群众”等模块,制定月度推进清单,明确完成时限、责任人和预期效果,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确保工作不遗漏、不拖延。再次,要强化“学习+实践”能力提升。主动利用“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平台开展常态化学习,积极参加上级党组织举办的党务培训,向优秀专职书记请教“如何开好一次组织生活会”“如何做好党员思想工作”等实操问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本领。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单位支持+个人担当”的协同机制。单位党组织应为兼职书记提供“时间保障”,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避免“业务挤党建”;配备“党务导师”,定期指导工作、把关质量;完善考核激励,将党建工作成效与评优评先、晋升提拔挂钩,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兼职书记本人则要摒弃“配角”心态,以“主角”姿态投入工作,时刻牢记“党支部书记”的第一身份是“党的书记”,第一职责是“管党治党”,对待工作要“细之又细”“慎之又慎”,让每一项党务工作都经得起检验。
兼职党支部书记的“兼职”身份,不是降低工作标准的挡箭牌,而是更需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党建防线。唯有警惕理论学习中的“浅尝辄止”、组织生活中的“流于形式”、党员管理中的“宽松软散”,才能让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始终充满活力,成为引领业务发展的“红色引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每一位兼职党支部书记都应成为党建工作的“明白人”“实干家”,以“零失误”“零疏忽”的担当,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