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工业城市,高压电力系统是城市运转的“生命线”,而兼职电工值班现象在电力需求波动期尤为普遍。然而,高压电工兼职值班的安全性问题始终悬在行业头顶——兼职电工是否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忽视安全管理,是否在埋下事故隐患? 如何从制度、技术、人员三个维度构建预防体系,成为破解合肥高压电工兼职值班安全难题的关键。
一、兼职值班的安全风险:能力与责任的双重缺口
高压电工的特殊性在于,其作业环境存在触电、电弧灼伤、高空坠落等多重风险,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事故。兼职电工的安全风险,首先体现在专业能力的“先天不足”。多数兼职电工缺乏系统的高压设备操作培训,对合肥地区常见的110kV变电站、10kV配电线路等设备的特性、参数、应急处置流程掌握不扎实。例如,在执行“倒闸操作”时,若未严格执行“核对设备名称、编号,检查开关状态”的规程,极易带负荷拉刀闸,引发短路爆炸;夜间巡检时,对设备异常放电声、油位异常等细微隐患的敏感度不足,可能错失事故预防的最佳时机。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责任意识的“后天缺失”。兼职电工与企业多为短期合作关系,缺乏长期职业绑定,易产生“临时应付”心态。部分兼职人员为赶工期,简化安全流程,如不按规定佩戴绝缘手套、不使用验电器直接接触设备,甚至出现无证“挂证”现象——人证分离、顶岗替班,将安全责任完全抛诸脑后。合肥某工业园区曾发生案例:兼职电工为图省事,未执行“停电、验电、挂接地线”的作业步骤,导致带电作业触电,暴露出兼职用工中“重成本、轻安全”的管理漏洞。
二、事故预防的立体防线:从“人防”到“技防”的升级
预防高压电工兼职值班事故,需跳出“头痛医头”的惯性思维,构建“人员能力提升+企业责任压实+技术智能监管”的三重防线。
首先,严把人员能力关,让“兼职”不“减质”。 企业需建立兼职电工准入“硬门槛”:不仅要核查《特种作业操作证(高压电工)》,更要通过“理论+实操”双重考核,重点考察其对合肥地区高压电网结构、设备运行规程的掌握程度。例如,针对夏季高温时段设备易过载的特点,开展专项应急演练,模拟变压器油温超标、电缆接头过热等场景,提升兼职电工的实战处置能力。同时,推行“师徒结对”制度,由经验丰富的全职电工带教兼职人员,通过“现场教学+复盘总结”补齐经验短板。
其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让“安全”不“空转”。 企业需摒弃“兼职=临时工”的错误认知,将兼职电工纳入统一安全管理体系:岗前必须完成不少于24学时的安全培训,涵盖《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触电急救、消防器材使用等内容;作业时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工作票、操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通过视频监控、现场抽查等方式监督操作规范;建立安全考核机制,对违规操作“零容忍”,对长期表现优异的兼职人员给予激励,形成“安全与收益挂钩”的良性循环。
最后,借力技术智能监管,让“风险”早“暴露”。 针对兼职值班监管盲区,可引入智能化手段弥补人力不足。例如,在高压设备区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温度、电流、电压等参数,异常数据自动触发报警;通过AI视频分析系统,识别电工未佩戴绝缘用具、误入带电间隔等违规行为并实时提醒;开发“电工安全档案”数字化平台,记录兼职人员的培训、考核、违规记录,实现资质动态管理。合肥部分企业已试点“智能安全帽”,集成定位、语音通话、急按钮功能,值班人员遇险时可一键求救,后台实时掌握位置信息,为应急处置争取时间。
三、行业协同:构建兼职电工安全生态的“合肥样本”
高压电工兼职值班的安全问题,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管理难题,更需要行业协同、政策引导的系统性解决。从政府层面,可建立“兼职电工资质备案库”,由监管部门统一审核资质、记录违规行为,企业需从库中选用人员,杜绝“无证上岗”;行业协会可牵头制定《合肥高压电工兼职安全管理规范》,明确企业、兼职人员、监管方的权责边界,推动安全管理标准化。
对兼职电工而言,需转变“打工心态”,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关注行业新技术、新规程,参与技能等级认定,将“兼职”作为职业发展的跳板而非“临时过渡”。只有当企业、人员、监管形成“安全共同体”,才能让兼职值班从“风险点”变为“安全岗”,为合肥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筑牢电力安全基石。
高压电力的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兼职电工值班的安全问题,本质是安全管理精细化不足的体现——唯有将“安全第一”贯穿于人员选用、作业监管、技术赋能的全流程,才能让每一次倒闸操作、每一次巡检都经得起考验,让合肥的高压电网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