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党务干部具体指的是什么职位和工作内容?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从基层党建的实践场景中寻找。在当前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兼职党务干部已成为党组织覆盖“神经末梢”的关键力量——他们并非专职从事党务工作,而是在完成主责主业的同时,承担起党组织分配的党建任务,既是业务骨干,也是党建工作的“多面手”。其核心价值在于“兼职不兼心、在岗更在责”,通过将党务工作与业务实践深度融合,让党建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
一、兼职党务干部的职位定位:基层党建的“毛细血管”
兼职党务干部的职位并非固定指向某一特定岗位,而是广泛分布于各类基层党组织的架构中,是党组织在机关、企业、高校、社区等领域的“延伸触角”。从组织架构看,其职位类型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基层党组织委员,如党支部(总支)的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等,通常由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或优秀党员兼任;二是党小组长,作为党小组的直接负责人,多由党员中的积极分子或老党员担任;三是特定党建岗位的负责人,如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中设立的“党建指导员”“党务专员”,虽名称不同,但本质均属于兼职党务干部范畴。
这些职位的共同特征是“非专职、有职责”,其选拔标准突出“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群众认可”。例如,企业中的生产车间主任兼任支部组织委员,既熟悉生产经营一线情况,又能将党员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担任支部宣传委员,既能利用学术优势开展理论宣讲,又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思政教育。这种“业务+党建”的双重身份,使兼职党务干部成为连接党组织与基层群众的桥梁。
二、工作内容:从“程序落实”到“价值创造”的多元实践
兼职党务干部的工作内容,绝非简单的“开会、学文件、收党费”,而是涵盖组织建设、思想引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工作。其核心要义在于“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通过具体工作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组织建设方面,兼职党务干部需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比如,牵头制定“三会一课”计划,确保每月党小组会、支委会,每季度党员大会的规范开展;负责党员发展全流程,从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预备党员考察到转正审核,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把关;做好党组织关系转接、党费收缴、党员信息系统维护等基础工作,确保组织生活“不断线”、党员管理“不缺位”。这些工作看似程序化,却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是否坚强。
在思想引领方面,兼职党务干部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员”和“辅导员”。他们需要及时学习领会党中央最新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设计学习方案——在企业,可能通过“车间微党课”“班组学习会”将政策解读转化为生产动力;在社区,可能通过“庭院宣讲”“邻里故事会”让党的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还需开展谈心谈话,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让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党味”又有“人情味”。
在党建与业务融合方面,兼职党务干部的独特价值得以凸显。他们立足本职岗位,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同频共振。例如,科研单位的支部书记在牵头攻关技术难题时,组建“党员突击队”,将党建工作嵌入科研项目管理;窗口服务单位的党员骨干在优化服务流程时,设立“党员示范岗”,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种“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实践,让兼职党务工作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在服务群众方面,兼职党务干部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他们需定期走访党员群众,收集意见建议,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企业帮助职工解决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诉求;在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助老扶幼、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通过一件件“小事”的落实,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在基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价值与挑战:兼职党务干部的“双面性”与破局之道
兼职党务干部的存在,本质上是对基层党建资源不足的补充,也是对党建工作方式创新的探索。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扩大党建覆盖面,通过兼职模式,将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非公企业、社会组织、新兴领域等“神经末梢”;二是提升党建实效性,兼职干部熟悉业务场景,能避免党建与业务“两张皮”,让党建工作更接地气、更富活力;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承担党务工作,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统筹能力得到双重锻炼,为党的事业储备后备力量。
然而,兼职党务干部也面临现实挑战。时间精力有限是首要难题,本职工作与党务任务的双重压力,容易导致“顾此失彼”,部分党务工作出现“形式化”“表面化”倾向;专业能力不足是普遍短板,多数兼职干部未系统接受过党务培训,对政策理解、流程掌握不够深入,影响工作质量;激励机制不完善也制约积极性,部分单位对兼职党务干部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缺乏与职责相匹配的激励措施,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
破解这些难题,需从“选、育、管、激”全链条发力。选拔环节要突出“双向选择”,优先选拔热爱党务、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党员,确保“有人干、愿意干”;培养环节要开展“靶向培训”,通过专题授课、案例教学、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兼职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实操能力;管理环节要明确职责清单,建立“党务工作日志”“述职评议”等制度,避免“挂名不履职”;激励环节要将党务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保障,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兼职党务干部,这一看似“边缘”却至关重要的角色,实则是基层党建的“活性细胞”。他们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高高飘扬。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基层党建工作的日益精细化、科学化,兼职党务干部的作用将愈发凸显——只有让这支队伍“强起来”,党的执政根基才能“稳起来”,基层治理的“底盘”才能“实起来”。这既是对兼职党务干部的期待,也是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