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招商 副业兼职 兼职赚钱 网赚项目

兼职基层党建,如何确保工作不流于形式?

兼职基层党建队伍作为连接党组织与群众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在扩大组织覆盖、提升服务效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兼职”属性带来的时间碎片化、精力分散性,加之部分单位对兼职党建工作的认知偏差,导致“重形式、轻实效”“重痕迹、轻质量”等问题时有发生。

兼职基层党建,如何确保工作不流于形式?

管理员 2025-08-30 18:46:32 512浏览 1分钟阅读 创业招商

兼职基层党建如何确保工作不流于形式

兼职基层党建队伍作为连接党组织与群众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在扩大组织覆盖、提升服务效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兼职”属性带来的时间碎片化、精力分散性,加之部分单位对兼职党建工作的认知偏差,导致“重形式、轻实效”“重痕迹、轻质量”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何让兼职基层党建从“纸上任务”变为“落地实践”,避免陷入“为了党建而党建”的形式主义泥沼,已成为当前基层治理必须破解的关键命题。确保兼职基层党建不流于形式,核心在于构建“责任可落地、能力可支撑、机制可持续”的三维保障体系,让兼职者“有其责、有其能、有其效”,真正激活基层党建的“神经末梢”。

一、以“责任清单”破解“挂名不履职”,明确兼职党建的“责任边界”

兼职基层党建的形式主义,首先源于责任模糊。部分单位将兼职党建视为“附加任务”,简单指派后便“放任自流”,导致兼职者“在其位不谋其政”——会议记录照搬照抄、活动开展应付了事、群众需求充耳不闻。要破解这一困境,必须以“清单化”思维厘清责任边界,让兼职者知道“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其一,建立“差异化责任清单”。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兼职党建工作侧重点不同:社区兼职党务工作者需聚焦“服务群众”,将党建与社区治理结合,比如组织“邻里议事会”“党员先锋岗”,解决停车难、环境差等民生问题;企业兼职党务工作者则要立足“生产经营”,推动“党建+技术攻关”“党建+安全生产”,让党员在关键岗位中亮身份、作表率;农村兼职党建员需扎根“乡村振兴”,通过“主题党日+政策宣讲”“党员联户”等方式,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避免“一刀切”的任务摊派,让责任清单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

其二,强化“身份认同”与“责任捆绑”。兼职者往往身兼多职,若缺乏身份认同,极易将党建视为“额外负担”。可通过“亮牌上岗”“承诺公示”等方式,增强其“党务工作者”的角色意识——比如在办公区域悬挂“兼职党建员”标识,公开服务事项和联系方式;组织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明确“一岗双责”,将党建工作成效与个人评优、晋升挂钩,形成“干好党建是本职、干差党建是失职”的鲜明导向。只有让兼职者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挂名不履职”的形式主义。

二、以“能力赋能”破解“有心无力”,夯实兼职党建的“专业支撑”

兼职基层党建的形式化,也常与能力不足相关。许多兼职者并非党建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面对“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础工作,常陷入“照本宣科”“走过场”的窘境——会议内容脱离实际、活动形式枯燥单一、群众参与度低。要让兼职党建“实”起来,必须为其“赋能”,让“有责”者“有能”。

其一,实施“精准化”培训。针对兼职者的“知识短板”,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对刚接触党建工作的“新手”,重点讲解《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等基础规范,掌握会议记录、党员发展等“基本功”;对有一定经验的“熟手”,则侧重“党建创新”培训,比如如何运用新媒体开展线上党课、如何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党建活动,避免“老三样”(开会、学习、写报告)的单调模式。培训内容要“接地气”,多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比如组织兼职者参观“红色物业”“党建示范村”,学习优秀单位的实操经验。

其二,搭建“传帮带”平台。兼职党建者往往“单打独斗”,缺乏专业指导。可建立“党建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党务工作者“一对一”结对帮扶,定期答疑解惑;推动“跨领域交流”,比如社区兼职党建员与企业、农村兼职者组成“党建联盟”,分享“党建+服务”“党建+发展”的创新做法,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只有让兼职者“会干”“善干”,才能避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形式主义,让党建工作真正“活”起来。

三、以“机制创新”破解“考核虚化”,保障兼职党建的“长效落地”

兼职基层党建能否避免形式主义,关键在机制。若考核只看“台账厚度”“活动次数”,不看“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兼职者自然会“重痕迹、轻实效”。要推动兼职党建从“完成任务”向“创造价值”转变,必须创新考核与激励机制,让“干得好”有激励,“干不好”有约束。

其一,建立“实绩导向”的考核体系。改变“唯台账、唯留痕”的考核方式,引入“群众评价+成效评估”双维度指标:群众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群众对党建活动的参与度、满意度;成效评估则聚焦“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社区兼职党建员是否推动了老旧小区改造,企业兼职党务工作者是否促进了技术突破,农村兼职员是否带动了农民增收。考核结果要“公开透明”,与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直接挂钩,让“干实事、求实效”的兼职者得到认可,让“搞形式、走过场”者“红脸出汗”。

其二,完善“柔性保障”机制。兼职者往往面临“本职工作与党建任务冲突”的难题,若缺乏支持,极易“顾此失彼”。单位层面应给予“时间保障”,比如每月安排1-2天“党建工作时间”,减少其非必要的事务性工作;资源层面提供“经费支持”,确保党建活动有场地、有物资、有经费;激励层面注重“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结合,除了评优表彰,还可设立“党建创新奖”,对有突出贡献的兼职者给予专项奖励,让其在付出中获得成就感、归属感。只有机制上“兜底”,才能让兼职者“安心干”“持久干”,避免“一阵风”的形式主义。

兼职基层党建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凝聚群众、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当兼职者带着责任去履职、带着能力去实干、带着机制去保障,党建工作才能真正“沉下去”,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从“挂名”到“用心”,从“形式”到“实效”,兼职基层党建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在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力量。唯有如此,基层党建才能真正“活”起来、“实”起来,成为引领基层发展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