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村团支部第一书记,这一身份自带“双重属性”——既是扎根基层的治理参与者,又是贴近青年的服务供给者。在乡村振兴与青年发展深度融合的当下,“如何高效服务青年”不仅是履职要求,更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破解“青年外流”难题的关键命题。高效服务的本质,是以青年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将“兼职”的身份优势转化为“接地气”的服务效能,让青年在乡村找到归属感、成长力与价值感。
一、精准识别需求: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服务转向
农村青年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其需求呈现显著的分层差异:返乡创业青年需要政策解读、技术支持与市场对接;农村留守儿童渴望学业辅导与情感陪伴;普通务农青年关注技能提升与增收渠道;而“数字原住民”一代则更看重文化认同与社交价值。兼职村团支部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是打破“想当然”的服务惯性,建立“需求侧调研—供给侧响应”的闭环机制。
实践中,可通过“三步走”实现需求精准捕捉:一是“蹲点式”走访,利用兼职身份灵活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青年“面对面”交流,记录他们的“急难愁盼”;二是“数据化”分析,通过建立青年信息台账,分类整理年龄、职业、技能、需求等维度数据,绘制“乡村青年需求图谱”;三是“动态化”更新,每季度召开青年座谈会或线上问卷调研,及时捕捉需求变化。例如,某村第一书记发现返乡青年普遍面临“农产品品牌化”难题后,主动对接县农业农村局开展电商培训,联合设计公司打造地域农产品IP,帮助12名青年实现线上销售额突破50万元。精准识别需求,让服务从“我有什么给什么”转向“你要什么给什么”,这是高效服务的起点。
二、资源整合:以“兼职”优势构建“内外联动”的服务网络
兼职村团支部第一书记的核心优势,在于“跨界链接”能力——自身可能来自机关、企业、高校等不同领域,能将外部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高效服务青年,关键在于打破资源壁垒,构建“村域统筹+外部引入+青年互助”的三维资源网络。
在村域资源盘活上,需激活“存量”:联合村两委梳理闲置校舍、文化广场等场地资源,改造为“青年之家”“创业孵化角”;挖掘村内“土专家”“田秀才”“返乡能人”,组建“青年导师团”,提供技术指导与经验分享。在外部资源引入上,要善用“增量”:利用个人或单位对接高校资源,开展“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项目,吸引青年志愿者支教、助农;链接企业资源,设立“青年创业扶持基金”或“实习岗位”,为青年提供就业缓冲带;对接公益组织,引入“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例如,某高校兼职第一书记依托母校资源,发起“青雁归巢”计划,5年内吸引28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岗位120余个。资源整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化学反应”——让村域资源“活起来”,外部资源“沉下去”,青年资源“动起来”。
三、服务创新:从“活动驱动”到“价值引领”的服务升级
传统团活动易陷入“为了活动而活动”的误区,形式单一、参与度低。兼职村团支部第一书记需跳出“办活动”的思维定式,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推动服务从“形式化”向“实效化”、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升级。
在服务内容上,聚焦“成长赋能”与“价值实现”:针对创业青年,打造“创业沙龙+政策解读+资源对接”的全链条服务;针对技能青年,开展“订单式”培训,如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助力“新农人”转型;针对困境青年,实施“一对一”帮扶,链接助学、就业等资源。在服务形式上,拥抱“数字化”与“场景化”:利用微信群、短视频平台建立“线上青年社群”,开展政策解读、技能微课堂;结合乡村特色打造“沉浸式”服务场景,如组织“青年丰收节”“乡村文创市集”,让青年在参与中感受乡村价值、增强文化认同。例如,某村第一书记发起“青年乡创合伙人”计划,以“乡村资源+青年创意”模式,开发手作农产品、研学旅行等项目,带动青年年均增收3万元,同时形成“青年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吸引青年回归”的良性循环。高效服务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创造价值”——让青年在服务中找到“我能为乡村做什么”的答案。
四、身份破局:以“兼职”之长解“专职”之困的效能密码
“兼职”身份常被视为服务青年的“短板”——时间有限、精力分散、专业性不足,但换个视角,这恰恰是“优势所在”:非专职身份意味着更少的行政束缚,更强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扎根基层的“兼职”属性,让服务更贴近青年真实生活,更能赢得青年信任。破解“兼职”之困,关键在于“角色定位”与“机制创新”。
一方面,要当好“桥梁纽带”,而非“全能选手”:明确“引导者”“链接者”角色,重点做好政策传达、资源对接、平台搭建工作,具体服务可交由青年骨干、志愿者团队执行,形成“第一书记统筹+青年自治”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建立“弹性工作机制”,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工作:例如,通过“线上晨会”部署任务,“周末走访”收集需求,“季度复盘”优化服务,确保“兼职”不“减效”。某企业兼职书记创新“5+2+1”工作法(工作日1小时线上沟通、周末半天线下调研、每月1次集中活动),在兼顾本职工作的同时,年均为青年解决就业、创业等问题80余件。兼职身份不是“减分项”,而是“差异化竞争力”——用“灵活”对冲“局限”,用“真诚”弥补“专业”。
兼职村团支部第一书记的高效服务,是一场“以青年为中心”的实践探索。它要求我们既要有“俯下身子听需求”的耐心,也要有“跳出乡村看资源”的眼界;既要有“守正创新”的智慧,也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当服务精准对接青年需求,资源有效赋能青年成长,乡村才能真正成为青年“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的沃土。这不仅关乎个体的价值实现,更关乎乡村振兴的青春动能——唯有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才能绘就“青年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强”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