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主任兼职现象在当前企业组织结构中并不罕见,尤其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或项目制企业而言,通过兼职模式配置安全管理力量似乎是一种“低成本”选择。然而,“兼职”二字往往伴随责任边界模糊、履职精力分散、专业支撑不足等隐忧,导致安全责任落实流于形式。要破解安全主任兼职时如何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位这一核心命题,必须从角色定位、能力适配、机制设计、技术赋能四个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让兼职安全主任从“挂名者”真正转变为“责任践行者”。
一、厘清角色定位:避免“责任真空”,明确“法定边界”
安全主任的岗位职责并非企业自主设置的“附加任务”,而是《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的法定职责,其核心在于“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对重大事故隐患具有“一票否决权”。兼职模式下,首要矛盾在于如何避免“兼职”成为“免责挡箭牌”——必须通过制度明确:兼职安全主任的“兼职”不等于“减责”,其法定安全责任不因岗位兼职而弱化或转移。
实践中,部分企业错误地将安全主任兼职等同于“安全工作由其他岗位顺带完成”,例如让生产主管、行政人员“兼任”安全主任,却未在岗位说明书中明确安全管理的具体权重与考核指标。这种模糊定位直接导致责任悬空:当安全问题发生时,兼职者可能以“本职工作繁忙”“未授权决策”为由推诿,而企业也可能因“责任主体不清”陷入管理被动。因此,企业必须通过书面文件厘清兼职安全主任的“责任清单”,例如明确其每周至少投入多少时间用于安全检查、每月组织多少次安全培训、对哪些重大风险点直接负责,并将清单内容纳入劳动合同或岗位协议,从法律层面杜绝“责任真空”。
二、强化能力适配:破解“外行管安全”,构建“专业支撑”
兼职安全主任的普遍痛点在于“专业能力不足”——若其本职工作与安全管理关联度低(如财务、行政人员兼职),往往缺乏风险辨识、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核心能力,导致“想负责却不会负责”。解决这一问题,需从“选人”与“育人”双端发力:
选人端应优先选择与企业核心业务关联度高的岗位人员兼职,例如生产车间主任、设备维护主管等。这类人员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工艺风险和现场环境,具备天然的风险感知能力,能快速识别安全隐患,降低“专业门槛”。例如,某制造企业由生产车间主任兼任安全主任后,因其对设备运行参数、员工操作习惯的熟悉,隐患排查效率提升40%,整改完成率从65%提高到92%。
育人端需建立“靶向培训”机制。针对兼职安全主任的知识短板,设计“场景化+模块化”培训课程:既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通用内容,更需结合企业行业特点(如化工企业的防爆管理、建筑企业的高空作业安全)开展专项培训;同时通过“师傅带教”模式,邀请专职安全专家或经验丰富的退休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兼职者快速掌握风险分析方法、应急演练组织等实操技能。唯有能力适配,才能让兼职安全主任“敢负责、会负责”。
三、创新机制设计:打破“单打独斗”,推动“责任共担”
安全管理从来不是安全主任一个人的事,兼职模式下更需通过机制设计避免“孤军奋战”。企业需构建“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兼职安全主任主责、各部门协同”的责任共同体,让安全责任从“点状落实”转向“系统覆盖”。
其一,建立“协同联动”机制。 兼职安全主任的履职效能取决于其“话语权”与“协调力”。企业应明确其在安全检查、隐患整改、事故调查中的“直接上报权”和“跨部门协调权”,例如规定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兼职安全主任可直接向主要负责人汇报并要求相关部门限期整改,无需经过繁琐的逐级审批。同时,将各部门的安全绩效与兼职安全主任的考核挂钩,例如生产部门的隐患整改率、培训部门的员工安全考核达标率,均作为评价兼职安全主任履职成效的依据,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主任统筹协调”的良性循环。
其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兼职安全主任往往因“本职工作优先”而忽视安全管理,需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双管齐下:正向激励方面,设立“安全专项津贴”,津贴发放与安全目标完成情况(如事故率、隐患整改率)直接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兼职安全主任给予晋升或评优倾斜;反向约束方面,建立“履职档案”,记录兼职安全主任的安全检查记录、培训组织情况、隐患整改跟踪情况等,对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直至取消兼职资格。
四、技术赋能:破解“精力瓶颈”,提升“履职效能”
兼职安全主任的核心矛盾之一是“时间精力有限”——若仅依靠人工巡检、纸质记录,难以实现对安全风险的“全时段、全流程”覆盖。借助数字化技术工具,可显著提升兼职安全主任的履职效率,让“有限精力发挥最大效能”。
例如,推广使用“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隐患排查“线上化+闭环化”:兼职安全主任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现场隐患拍照、上传、分类、整改指派,系统自动跟踪整改进度并提醒超期项,大幅减少人工协调成本;引入“AI视频监控系统”,对重点区域(如危化品存储区、高空作业区)进行7×24小时智能监测,自动识别违规操作(如未佩戴安全帽、违规动火)并实时报警,弥补兼职者无法时刻在场的短板;建立“安全知识库”,整合法律法规、操作规程、事故案例等内容,员工可随时在线学习,减轻兼职安全主任的培训压力。
技术赋能的本质,是通过“机器换人”“数据驱动”将兼职安全主任从重复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聚焦于风险分析、制度优化等核心工作,真正实现“精准履职”。
安全主任兼职时如何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本质上是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适配性”问题——既不能因“兼职”而降低安全标准,也不能因“资源有限”而放弃安全管理。唯有通过法定责任明细化、专业能力适配化、协同机制系统化、技术工具智能化,才能让兼职安全主任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触点”,而非“责任短板”。最终,安全责任的落实不仅关乎企业合规经营,更是对员工生命安全的基本承诺,这需要企业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兼职安全主任的管理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构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