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具资源 行业报告 技术文档 学习资料 资讯聚合

依托小区副业和便利供销店,党群服务站咋建才能便民有支撑保障?

探索党群服务站如何依托小区副业和便利供销店,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构建可持续的便民服务支撑保障体系。本文深入解析这一创新模式的内在逻辑、实践路径与长效机制,通过激活社区“沉睡”资源,将服务站打造为集生活服务、邻里交往、价值实现于一体的社区共同体核心,为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一套可复制、有温度的实践方案。

依托小区副业和便利供销店,党群服务站咋建才能便民有支撑保障?

小区党群服务站的建设,普遍面临着“场地有了、人来了,但活力不足、难以持续”的现实困境。许多服务站沦为“挂牌式”存在,活动一阵风,服务一阵子,缺乏内在的驱动力与持续的物质支撑。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跳出单纯依靠行政拨款的传统思维,将服务站的建设与运营深度嵌入社区自身的经济脉络之中。依托小区副业和便利供销店,构建一个“以服务养服务,以事业聚人心”的闭环生态,正是让党群服务站既有温度、又有厚度的关键所在。

这一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将服务站从单一的“服务提供者”转变为“社区资源整合平台与孵化器”。便利供销店,这个看似传统的业态,在此模式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战略定位。它不再仅仅是售卖油盐酱醋的末端网点,而是社区便民服务的“物理入口”与“流量引擎”。想象一下,这个供销店集成了快递代收发、团购提货点、水电煤缴费、应急工具租赁、家政维修中介等多项功能。居民取快递时,顺便了解到服务站下周的公益活动;老人来买米买油,可以顺便享受到免费的血压测量和健康咨询。这种“高频刚需”带动“低频增值”的服务捆绑,极大地增强了服务站与居民日常生活的连接密度。更重要的是,供销店产生的稳定微利,可以反哺服务站的运营,用于补贴公益活动的物料开支、支付专职人员的部分薪酬,或是为志愿者提供小小的激励,从而形成最基础的“自我造血”能力。它解决了服务站“钱从哪里来”的根本问题,让服务不再是无源之水。

而小区副业的开发,则是将这种“自我造血”功能从“点”拓展到“面”的深度实践。社区内蕴藏着巨大的、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资源,这些“沉睡的资产”正是党群服务站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例如,利用公共空间的“边角料”开辟一个“共享花园”,由园艺爱好者党员牵头,组织居民认领菜箱,收获的蔬果除了自用,还可以定期组织“爱心义卖”,所得款项注入社区“微基金”,用于帮扶困难家庭。再比如,挖掘社区内“能人巧匠”,建立一个“邻里技能银行”。有维修特长的党员师傅,可以定期在服务站设点,提供小家电维修、管道疏通等有偿或低偿服务;擅长烘焙的年轻妈妈,可以开设社区烘焙课堂,既满足了居民的社交学习需求,也为个人创造了副业收入。服务站的角色,是搭建平台、制定规则、建立信任,通过党组织的信誉背书,将这些分散的个体能力,汇聚成一股可持续的社区服务力量。这种模式下的副业,其核心目的并非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而是“以事业聚人心”。当居民通过参与这些副业获得了价值感、归属感乃至微薄的经济回报时,他们对社区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服务站也因此真正成为了居民离不开的“家”。

要确保这一模式行稳致远,必须构建一套科学、透明、长效的支撑保障体系,这绝非一日之功。首要的是组织保障,必须明确服务站、供销店及各类副业项目的治理主体。建议成立由社区党支部牵头,包含物业代表、居民骨干、商户经营者、合作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社区共治委员会”,负责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资金流向进行监督,确保整个过程公开透明,从源头上杜绝可能的矛盾与纠纷。其次是制度保障,必须建立清晰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服务评估机制。供销店与副业项目的收入、支出、结余,应定期在社区公告栏和线上平台公示,接受全体居民监督。同时,对服务站提供的各项服务,要建立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服务人员的绩效、资源的后续投入挂钩,形成“服务-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再次是人才保障,服务站需要一个核心的“操盘手”。这个人不仅要懂党建、懂群众工作,最好还要具备一定的商业运营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招聘或项目合作等方式,为服务站配备这样一位“社区主理人”,并给予其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薪酬待遇与发展空间,确保有人能将这幅蓝图持续、精细地描绘下去。最后是数字保障,善用微信小程序、社区APP等数字化工具,可以极大提升运营效率。无论是线上预订、服务评价,还是活动报名、积分管理,数字化手段都能让管理更便捷,让居民的参与体验更流畅,更能精准地分析社区需求,为未来的服务拓展提供数据支持。

归根结底,将党群服务站与小区副业、便利供销店进行深度捆绑,本质上是在推动基层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它要求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方法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营造”,从“管理思维”转向“运营思维”。这不再是简单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是像一个“社区CEO”一样,去发现需求、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维护生态。当服务站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仅靠外部供血的政治空间,而是与社区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人际关系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有机体时,它便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居民来服务站,不再仅仅是为了寻求帮助或参加活动,更多的是因为这里是社区信息交流的中心、邻里互动的客厅、共享价值的舞台。当服务站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时,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才真正地转化为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治理效能,这种扎根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最终赋能于生活的模式,或许正是城市基层党建在新时代背景下,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实践路径。